【岳陽要拍抗戰電影啦】岳陽市首部反映湘北抗戰電影《第一防線》
近日,我市第一部反映湘北抗戰的電影劇本《第一防線》(暫定名)在京召開評審會,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原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明振江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史部副部長、中國重大革命與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成員肖裕聲少將等多名專家, 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駐京辦主任李薦國等參與了評審。中共岳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王瑰曙在會后聽取相關匯報后,要求盡快推動電影的拍攝工作,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為宣傳岳陽作貢獻。
據悉,該劇由民革岳陽市委專職副主委陳立新和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彭新華編劇,反映了4次湘北會戰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在北京湖南大廈召開的評審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劇本題材很好,故事情節生動,文學手法基本符合影視表現要求,有較高的思想內涵,基本反映了湘北抗戰的真實全貌,在一定程度上說,彌補了我國目前抗日戰爭題材影片的諸多不足。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
震驚中外的“湘北抗戰” |
湘北的抗戰在全國是相當著名的。在湖南,湘北處于抗日斗爭最前線,淪陷最早,受蹂躪最深,敵我角逐十分激烈。在這塊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既開辟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又創建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兩塊敵后抗日根據地,還有各縣地方游擊隊和群眾自發組織的自衛隊共達50余支。我軍在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下,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長達7年之久的生死搏斗,斃傷日軍10余萬,湘北軍民傷亡70余萬。戰斗之壯烈,大規模會戰次數之多,損失之慘重,在全國地市一級也是罕見的。
1938年11月岳陽淪陷,全國抗戰即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相持階段,從相持階段至反攻階段,駐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從鄂南、湘北先后向長沙發動了4次大規模進攻,這就是所謂4次湘北會戰(又叫長沙會戰)。前3次進攻先后發生在相持階段的1939年至1942年問,日軍每次出動10萬~15萬兵力。日軍“三犯湘北,直取長沙”其目的是,隨著歐戰、蘇德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日本更加急于征服中國,結束對華戰爭,以便抽出兵力進行新的軍事冒險,第四次進攻發生在反攻階段的1944年,當時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本侵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遭失敗,美國海、空軍切斷了日本本土與東南亞日軍的聯系。為了打通縱貫中國的大陸交通線(即平漢、粵漢、湘桂鐵路),與侵占東南亞的日軍建立聯系,繼4月進攻河南之后,5月又大舉向湖南侵犯,這次日軍投入兵力最大,共達36萬之多。
當時,湘北正面戰場屬薛岳指揮的國民黨第九戰區。每次戰役投入兵力30萬左右。國民黨部隊依憑新墻河、汨羅江等天然防線,以幕阜山為依托,節節進行抵抗;
1939年9月~10月的第一次湘北會戰,是歐洲大戰爆發以后,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首次大攻勢;也是“七七”事變以后,日軍被迫首次放棄侵占的地區,退回到原有陣地的一次戰役。9月18日拂曉,日軍第六、十三師團向新墻河北岸我軍陣地金龍山、斗篷山、小喬嶺、銅鼓山等地突然襲擊。19日,金龍山、斗篷山兩處陣地工事全被敵炮轟毀。守軍第五十二軍趙公武師胡春華營,誓與陣地共存亡,和敵人相持三晝夜,予敵大量殺傷,最后全營除7名重傷員先期撤出外,其余自營長以下皆以身殉國。第二日,敵人集中炮火轟擊雷公山、草鞋嶺一帶陣地,敵步兵則輪番猛犯。守軍第五十二軍覃異之師史恩華營,奮起迎戰,頑強阻擊。23日凌晨,日軍在80余門火炮、10余架飛機掩護下開始強行搶渡新墻河,但2次被打退。日軍乃集中傾瀉炮彈,并殘酷地施放毒氣彈,守軍第二十團大部犧牲。25日,日軍3次試渡汨羅江,均被守軍挫敗,于是日軍改變戰術突破該防線,一直推進到距長沙30公里的撈刀河。
本來,日軍企圖通過這次會戰打擊中國軍隊主力,引誘重慶國民黨政府投降。但出乎日軍意料的是,這次中國軍隊打得相當好,給了日軍當頭一棒。日軍還沒有攻進長沙,就不得不撤退到新墻河以北原陣地,日軍傷亡在3萬人以上。當時被新聞界廣泛宣傳為“湘北大捷”,在國內外影啊都很大。蔣介石在這年10月召開的第二次南岳軍事會議上總結了會戰的經驗,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亦作了正面報道。不少西方互方國家新聞記者趕赴湘北實地考察、采訪,蘇、美、英、法等各國報紙均刊載了消息,對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作了高度的評價。這就堅定了國民黨政府繼續抗戰的決心,也打擊了西方國家出賣中國的遠東慕尼黑陰謀。據當地親見親聞了這次戰役的老人介紹,據守在筆架山的中國軍隊一個營確實抵抗得很頑強,戰斗非常激烈,該營史恩華營長堅決不撤退,以致從營長以下幾乎全部陣亡。
但是,1941年9月上旬發生的第二次湘北會戰,國民黨守軍沒有打好,損失慘重。由于第九戰區“部署失當”,致使日軍一度攻占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蹤達6.74萬人。但日軍也遭到不小打擊,斃傷2萬人。其中有的戰斗場面十分英勇壯烈,如日軍在湘陰縣城向國民黨第九十九師一個營猛撲,該營在營長曹克人率領下,以“誓與湘陰共存亡”的決心,堅守陣地,頑強抵抗。曹營寡不敵眾,除少數突圍外,其余均壯烈犧牲。曹營長身負重傷,用手槍射倒幾名日軍后,被包圍上來的日軍抓捕。曹營長大義凜然,痛罵敵軍。敵軍恨之入骨,將其四肢用鐵釘釘在墻上,剖開胸膛,淋上煤油活活燒死。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追認曹克人為革命烈士。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湘北會戰,吸取上次戰役的教訓,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日軍陷入重重包圍,損兵折將,十分慘重,共被斃傷5.6萬余人。日軍也不得不承認是場“苦戰”,動搖了日軍心士氣。戰役尚未結束,中共《新華日報》就發表社評,滿懷熱情地稱贊戰役的勝利,詳盡論述了它的國際意義。這次會戰既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又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英等國軍隊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同盟國惟一取得勝利的戰役,對世界各國反法西斯戰爭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引起全世界的轟動和強烈的國際反響。蘇、美、英、法等各國記者又一次到長沙和湘北戰地參觀、采訪。英國《泰晤士報》評論:日本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國軍惟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是中國軍隊的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報道說:“值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有長沙上空之云彩,確見光輝奪目!”美國陸軍、海軍都發來賀電,并發表告中國人民書,指出這是所有同盟國家的共同勝利。美國總統羅斯福因太平洋戰爭屢屢失敗而憂郁的心情此時豁然開朗,他十分激動地贊揚說:“……中國武裝和非武裝的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所有聯合國的戰斗人員與人民全都受到了激勵……”
宋美齡于會戰后不久,即1942年4月23日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特別指出新墻河作戰中王超奎營的英勇事跡,以證明中國將土即使被日軍包圍,彈盡援絕,也總是戰斗到最后,寧愿犧牲生命,也不逃跑。從此,一條默默無聞的新墻河也就在世界上聞名了。
時間已經跨越半個世紀,筆者到岳陽縣新墻鎮相公嶺去尋訪抗日舊戰場,原以為那里的老百姓早已淡忘了那段硝煙戰火,出乎筆者意料的是,上了年紀的人,甚至年輕人,都知道宋美齡所表彰的四川人王超奎。有位老人告訴筆者,戰后曾在相公嶺立有一塊一米多高的紀念王超奎的青石碑,后來石碑被挖倒,尚留在一村民家中。筆者按老人提供的線索找到那家村民的菜園,尋來尋去卻一無所獲,感到很遺憾。但刻在人們心中的紀念碑是永遠抹不掉的。198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王超奎為革命烈士。
1944年夏發生的第四次湘北會戰,是長衡會戰的前期作戰。如前所述,這次會戰,日軍的戰略目標是為了打通縱貫中國的大陸交通線,因而兵力大增。兵分三路,由鄂南、鄂西兩翼配合臨湘、岳陽一路主力,向南作鉗形突擊。敵人的部署和兵力變了,而國民黨第九戰區兵力來增,仍按過去三次會戰的作戰部署未變,企圖依憑新墻河、汨羅江等河川逐次抵抗,消耗敵兵;主力退入外線,待敵進至長沙地區再與之決戰。5月27日黎明,鄂南之敵自崇陽直撲平江。入夜,主力向新墻河南岸發起攻擊。鄂西敵人也同時由華容向沅江進犯。駐守在新墻河、南江橋及其以南地區的中國軍隊為楊森部。日軍主力未遇多大抵抗,迅速擊破新墻河、汨羅江防線。6月19日占領長沙,8月8日攻陷衡陽,9月沿湘桂路進入廣西,12月攻占貴州的獨山,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計劃得以實現。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損失了大片國土,至此岳陽地區全部淪陷。
對這次戰役的結局,人們看法較一致,,但分析其失敗的原因時,有的多歸咎于軍事,有的則認為要從政治上、軍事上全面考察。第九戰區長官部檢討這次作戰失利的原因,則都是從軍事角度進行分析的。應該說,這次潰退,是國民黨當局堅持片面抗戰路線,奉行觀戰、避戰的消極政策所導致的惡果,充分暴露了國民黨政府政治上、軍事上的腐敗。盡管如此,這次會戰中廣大愛國官兵是英勇悲壯的,是值得歌頌的。日軍不但沒有達到它所企求的戰略目的,反而使自已戰線拉得更長,兵力更加分散,戰略態勢更加不利,這樣就使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和軍民的反攻更處于有利形勢,僅過一年多,日軍即被趕出湖南,趕出中國!
(來源:岳陽市情網 文/唐華元) |
- 上一篇:《第一防線》公益拍賣策劃會
- 下一篇:北京瑞平國際拍賣行有限公司公益拍賣公告